價值知識


  • 老巴與查理的專題報導 > 巴菲特時事新聞

巴菲特教你如何買賣股票?

作者:智股網   |   2021 / 06 / 07

文章來源:智股網價值知識   |   圖片來源:網路

 

實現財富的增值,是所有人共同的願望。

在過去,很多人習慣於把錢存入銀行,這幾乎是穩賺不賠的投資方式。不過從去年至今,很多人便把目光投向了股市,因此,這兩年確實新增了不少新手投資人。

 

然而,股市從來都是一個高風險的地方,既能賺錢也會賠錢。那麼,到底應該怎樣投資股市呢?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巴菲特的投資精華,藉由《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這本書為教材,拆解這些信件之中,蘊含著巴菲特怎樣的投資理念和方法。

 

 

巴菲特如何選股?

 

巴菲特之所以成功,靠的自然不是投機取巧,而是其獨到的投資理念。

 

巴菲特曾反覆強調,持有股票就是擁有企業的一部分,不了解公司的運行機制就去購買該公司股票,這種做法無疑是非常愚蠢的。在他看來,擁有一家公司全部的股份與只購買部分股份之間並不存在根本的區別,而購買股票必須要著眼於公司的發展前景,“當我們投資購買股票的時候,應該把自己當成是企業分析家,而不是市場分析家、證券分析家或宏觀分析家”。

 

在公司選擇方面,巴菲特深受葛拉漢和費雪兩位投資大師影響,並在日後的實踐中形成出了一套價值投資方法論。具體而言,由於股票價格總是圍繞其價值上下波動,因而發現那些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了的公司,在其股價處於低位時出手並持有,等到回歸價值,總能得到豐厚的回報。

 

巴菲特並不是盲目地去選擇公司,在波克夏公司1977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如此說:

 

“我們投資股票的選擇方式與買進整家企業的模式很相近,我們想要的企業必須滿足四點:

 

(1)能夠理解的企業;

(2)具有良好的長期前景;

(3)有德才兼備的管理者;

(4)吸引人的價格。

 

我們不妨針對前兩點做進一步解讀,先說“能夠理解的企業”。

 

巴菲特有個重要的投資原則,絕對不買自己不了解公司的股票。在他看來,股票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應該總是從市場理論、宏觀經濟思想或是局部趨勢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相反的,投資決策應該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狀況有關,而投資者的成功與他對自己投資對象的了解程度成正比。正因如此,巴菲特總是集中精力去盡可能多地了解企業的深層次因素,這也是他能夠堅持長期持有並獲得驚人收益的種種原因。

 

那麼,怎樣的企業才算得上是“能夠理解的企業”呢?

 

一方面,業務結構要清晰,簡單易懂。

 

這樣的企業,恰恰就是最容易進行準確分析的企業。巴菲特聲稱,超乎尋常的投資成就,往往只是通過普通的事情來獲得的,關鍵是如何把這些普通的事情處理得異常出色。他也一再告誡投資人:“你的投資成績並非像奧運跳水比賽的方式來獲得評分,難度高低不重要,你正確地投資一家簡單易懂而競爭力持續的公司所得到的回報,與你辛苦地分析一家變量不斷、複雜難懂的公司是不相上下的。”

 

另一方面,企業要有長期穩定的經營歷史。

 

對於企業的價值投資分析,必須要以企業長期穩定的經營記錄為依據,這樣才有可能真正預測到公司未來的長期現金流,繼而實現對企業的估值。如果企業經營總是起伏不定,甚至經常改變業務方向,既增加了犯錯的機率,又不容易實現長期穩定的經營收益。

 

再來說“具有良好的長期願景”。

 

企業能否具有良好的長期願景,歸根結底取決於其是否能夠常年保持競爭優勢的結構性特徵,是否具備其他競爭對手難以復制的品質,這便是巴菲特口中“護城河”的體現,只有擁有足夠寬的護城河,企業才能夠有效抵禦來自競爭對手的“攻擊”,進而幫助自己在更長的時間裡獲取更多的利潤和財富,並穩固其市場地位。

 

至於什麼才是企業的護城河,巴菲特並沒有進行過多闡述。不過,美國頂級投資研究和基金評級機構晨星公司股票研究部主管帕特·多爾西(Pat Dorsey)對於這一問題研究頗深,他在《護城河投資優勢》一書中總結出四類企業護城河:

 

(1)無形資產,包括品牌、專利、牌照、法定許可等等;

(2)轉換成本,即當消費者從一個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轉向另一個提供者時所產生的一次性成本,包括經濟、時間、便利性等多個維度,轉換成本越高,企業的護城河越寬;

(3)網絡效應,即伴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也在提升,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吸引新用戶的加入,如此正向循環便讓原本強大的公司變得更加強大;

(4)成本優勢,包括低成本的流程優勢、更優越的地理位置、與眾不同的資源和相對較大的市場規模。

 

總結起來,只要擁有上述四類中的一種,便可認為該企業具備護城河,而擁有的種類越多,說明企業護城河越寬,越能夠抵禦市場競爭及風險,自然就越能給投資者帶來長期穩定的高回報率。而巴菲特所投資的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吉列公司等,無一不是具備寬護城河的優質公司。

 

 

巴菲特如何買賣股票?

 

當然,只會選擇公司並不足以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還需要確定買賣時機,並且擁有穩當的操作原則。

 

買賣時機方面,巴菲特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當大多數人過於貪婪時,市場會明顯被過於高估,此時要懷有一顆恐懼之心,不要輕易買入;當市場過於恐懼而過度打壓股價時,會導致很多股票價格被嚴重低估,別人都恐懼的不敢買入,此時反而要貪婪,大膽逢低買入。

 

巴菲特用自己的實踐詮釋了這一道理。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59%的增長,是歷史最佳成績。但就在同年5月,當股市進入一片狂熱之時,巴菲特卻悄然隱退,結果一個月後,股市急轉而下,兩年裡大盤下跌了50%。而在1970年到1974年間,美國經濟進入滯漲階段,股市萎靡不振美國股市就像洩了氣的皮球,整個市場人心惶惶。可就在此時,巴菲特卻大筆買入那些價值巨大但又被明顯低估了的股票,隨後10年裡的平均增長率超過30%。

 

很多人都知道,購買可口可樂股票是巴菲特最成功的一筆投資。可是在20世紀80年代,巴菲特大舉買入可口可樂的時候,整個華爾街對此都嗤之以鼻,覺得這樣的交易是在缺乏吸引力,結果巴菲特再度以卓越的投資回報打了華爾街的臉。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向來只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做投資,他把投資及範圍限定在保險、銀行、傳媒、消費品等行業中,而那些“超出了自己能力範圍”的醫藥、高科技等行業,他卻極少涉足。很多人覺得巴菲特畫地自限,錯過了很多高成長行業的投資機會,但巴菲特卻說,投資的成功並不在於你知道多少,而在於真正明確你到底不知道什麼。投資者只要能夠避免大的錯誤,就很少再需要做其它事情了。

 

 

此外,巴菲特還格外注重以下三大原則:

 

 

第一,安全邊際。

 

葛拉漢曾經告誡巴菲特兩個重要的投資原則:1、永遠不要虧損;2、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而能夠確保不虧損的關鍵便是在於安全邊際。

 

眾所周知,影響股價和公司經營的因素非常複雜,投資者在預測股價走勢時很容易出現失誤,而安全邊際就是對各種不確定性的一種預防和保險。有了足夠大的安全邊際,即便投資者對公司價值的評估有一定誤差,也不會妨礙投資的安全性,同時也能夠降低買入成本,繼而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而對於優秀的公司來說,當公司出現暫時的經營困難,或者行業過度低迷之時,股價便會下跌,此時往往就是具備較大安全邊際的好時機。

 

 

第二,集中持股。

 

巴菲特並不強調投資的多元化,他認為購買太多股票反而會讓投資者顧此失彼。很多投資者的風險都在於,他們對熟悉的公司投資得過少,而對陌生的公司投資過多,其結果往往是加大了風險和虧損的機率。

 

集中投資的好處在於,基於系統充分的研究,確定並選擇幾隻可以在長期波動中高於平均收益率的股票,並將大部分資金都投入進來,如此便可穩中取勝。

 

巴菲特指出,如果你對投資略知一二並能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那麼選擇5~10家價格合理且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投資就夠了。當然,價格波動在所難免,集中投資者必須要克服市場情緒影響並耐心持股,堅信自己所持有公司的經濟效益,如此便一定可以補償任何短期的價格波動。

 

 

第三,長期持有。

 

長期持有股票,是巴菲特的一貫作風,他購買的絕大多數股票都持有了10年以上,有的甚至持有了二三十年之久。巴菲特曾說過:“如果不想持有一隻股票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鐘。”在巴菲特看來,長期持有不僅可以消除股價波動和市場情緒的干擾,還能避免做出何時賣出以及再買哪隻股票方面的錯誤決定,更重要的是,長期持有可以通過複利的巨大作用將歷年的投資收益轉化為最終巨大的財富積累,時間越長,複利產生的價值越多。按照他的說法,投資者絕對應該好好看守住幾種看好的股票,而不是朝秦暮楚地在一群體質欠佳的股票裡搶進搶出。

 

需要指出的是,長期持有雖然是價值投資的重要體現之一,但價值投資並不完全等同於長期持有。原因在於,價值投資的本質在於價值,當投資標的蘊藏價值時要買入,價值兌現時也該及時出售,而非過分追求長期持有,否則一旦公司基本面或者市場行情發生逆轉,投資者很可能會收益一再縮水甚至被動套牢。就像巴菲特當年投資中石油,前後持股不過四五年時間,當他預判到了油價即將見頂便果斷選擇拋售,這就保住了自己的投資收益。

 

以上種種,或許可以給各位帶來一些啟示。

 

 

普通投資者又當如何?

 

客觀地講,巴菲特之所以能對公司業務和經營狀況瞭如指掌,除了他自己孜孜不倦的勤奮和努力之外,還跟他多年積累起來的龐大關係網絡密不可分。比起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巴菲特可以同很多知名企業家和公司高管面對面進行交流,並深入公司內部進行大量詳實的調研,這為他了解公司基本面、制定投資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對於那些既沒有專業功底、也沒有條件實地研究調查、更沒有機會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的普通投資者來說,市場上的各種公開信息、財務報告充其量只是冰山一角,想憑藉一己之力深入了解一家公司,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麼,除了借鑒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之外,普通投資者還有什麼相對穩妥的投資選擇嗎?

 

很多人也曾向巴菲特請教過這個問題,而巴菲特在公開場合只推薦過一個投資品種,那就是指數基金。

 

事實上,巴菲特在歷年股東大會及致股東的信中,推薦普通投資者購買指數基金已經不下十次了。

 

早在1993年,巴菲特就第一次推薦指數基金:“通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一個什麼也不懂的業餘投資者竟然往往能夠戰勝大部分專業投資者。”

 

2007年,在接受CNBC電視採訪時,巴菲特也強調:對於絕大多數沒有時間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中小投資者來說,成本低廉的指數基金是他們投資股市的最佳選擇。

 

2014年,巴菲特甚至還立下遺囑:如果他過世,其名下90%的現金將讓託管人用來購買指數基金。

 

為什麼是指數基金?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分散風險。考慮到業餘投資者不一定能夠花太多的時間在投資上,而投資個股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分析財報、研究行業等,而且還可能遭遇個股“黑天鵝”事件,進而帶來投資的巨大風險。投資指數基金則不需要做這些“功課”,只需要大體上了解大盤處於相對的低點或高點即可。

 

第二,費用較低。指數基金通過複製指數來構建投資組合,相較於主動管理型基金,研究成本、交易費用等大大降低。通常來說,主動型基金的管理費率大多在1%~1.5%,相比於頻繁換股所產生的印花稅、證管費、交易佣金等費用,指數基金的成本無疑更低,也更適合普通投資者。

 

第三,持股透明。指數基金追踪指數,其所持成分股公開透明,多為業績優秀並經過時間檢驗和證明過的大公司,收益更有保障的同時,還可以讓人們針對基金的持倉情況,結合當前市場走勢來更加從容地進行投資操作。

 

當然,以上只是巴菲特投資體系的精髓的內容,若是想更進一步了解所有的內容,還是建議大家好好讀一讀《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這本經典著作,或許你想知道的一切,巴菲特都已經在書中給出了答案。

 

 

 

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pinterest 分享到新浪微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