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知識


  • 老巴與查理的專題報導 > 巴菲特時事新聞

巴菲特和我們之間最大的差距

作者:網路精選美文   |   2019 / 07 / 19

文章來源:智股網價值知識   |   圖片來源:網路

 

提到巴菲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在此,我還是想再次向大家介紹一下他,因為他的人生太精彩,他的成就太輝煌了。

 

人物簡介

沃倫·巴菲特,全球著名的投資商,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從事股票、電子現貨、基金行業。

 

2016年9月22日,彭博全球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沃倫·巴菲特排第9名。

 

12月14日,榮獲“2016年最具影響力CEO”榮譽。

 

2017年3月20日《富比世》公佈了2017年度全球富豪榜,巴菲特排名第二。

 

2018年2月28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18胡潤全球富豪榜》,巴菲特以6450億元保持第二位。

 

想成功的人很多,為什麼商界只有一位“沃倫·巴菲特”,他成功的奧秘究竟是什麼?

 

 

  • 不斷閱讀、終身學習

 

巴菲特出生那年正處於美國股市崩盤時期,那是1930年。第二年,巴菲特一歲,父親霍華德·巴菲特失業了。

 

霍華德是股票推銷員,家裡並非富足,但他卻決定在那個大蕭條時期,用僅有的存款建立一家投資公司。

 

每到週末,巴菲特和妹妹就會去父親的公司玩計算器。

正是在父親的辦公室,巴菲特第一次,是讀到投資學的書。

他很快就把父親辦公室所有的書都讀完了,有的書讀了不止一次。

 

巴菲特自己也說:“ 我比大多數孩子讀書都要多,我的姑母了我一本世界年鑑的複印本,那對我來說太重了,但我仍然能夠告訴你,1930年奧馬哈的人口是214006。”

 

妻子蘇西說她和巴菲特就像兩條平行線,當兩人觀點一致時會產生聯繫。

但是,大多數時候兩人還是各種專注於自己的事情。

 

她說:“ 事實上,巴菲特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閱讀和思考。”

 

閱讀算得上是一種最低廉和最高效的投資,然後我們現在大多數人都沒有安靜地閱讀一本書的心境了。

 

巴菲特用自己的成功告訴我們,閱讀,確實是一條改變人生的重要捷徑。

 

 

二、定下目標、為之努力

 

在巴菲特七歲那年,他從本森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名字叫做《賺一千美元的一千種方法》。

 

這個安靜內向的男孩不走尋常路地對妹妹說:“我要在三十歲之前成為百萬富翁。”

 

那時候他每週的零花錢是五美分,五美分太少了,他決定做點小生意。

他賣過報紙、口香糖、可口可樂,但他最喜歡的是賣報紙,因為賣報紙的時候可以規劃自己喜歡的路線。

他從小就想要的當自己的老闆。

做生意賺下的這些小錢,能快就讓巴菲特驗證了書本上的複利效應。

 

什麼是複利效應?

關於複利,有一個傳說。據說有人為國王做事,想要的報酬很簡單,這個人拿了一個64格的棋盤給國王,要求在第一格放一顆穀粒,第二格放兩顆,以此類推,國王沒有想到放完整個棋盤,他就要把整個國家的糧食都給這個人了。

 

巴菲特當時攢下的幾美分,就這樣慢慢變成了幾美元,幾十美元,幾千萬美元,甚至更多。

 

如今我們的社會出現一種很“弔詭” 的現象,那就是很多人都想成功、想出名、想賺錢,可是,大多數人也都是喊喊口號而已。

 

然而,判斷一個人到底是否成功,不是看他喊的口號有多響亮,而是看他到底為了自己的目標付出多少行動。

 

只要你肯為你的目標持之以恆地努力,該來的都會來,該有的也都會有。

 

 

三、堅持自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後來巴菲特的父親一路從商界衝到了政界,做到了國會議員,他們全家都搬到了華盛頓。

 

大學畢業後,他被哈佛商學院拒絕了,事後他回想起來,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因為他發現本傑明·葛拉漢大衛·多德這兩個證券界天才就在哥倫比亞教書。

於是他給多德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他真的很想來哥倫比亞上學,然後他就被錄取了。

 

巴菲特一生信奉的“價值投資”,正是來源於證券之父葛拉漢的理論。

可以說,父親給了巴菲特職業的啟蒙,而格雷厄姆塑造了他的職業生涯

 

什麼是“價值投資”?

巴菲特用一個要燃盡的雪茄煙頭來比喻“價值投資”這件事。

這就相當於在最後一口煙中收益,也就是以低於股票帳面價值的價格買入,然後在價格回升至真實價值附近時賣出,投資者要做的就是在正確的時間買入,其餘的時間就是等待和觀察。

 

巴菲特覺得賺錢只是時間問題,就像安靜地在球場觀察,等待最好的擊球位置,10個球裡面只要擊中幾個,就能賺錢。

 

但是,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太強,人們經常受到太多誘惑以至於出手頻率過高,這才是投資的真正問題所在。

 

巴菲特仰慕父親的全部,以至於他一直能從父親那裡學到東西。

父親曾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有某種內部評分卡的存在,所以,不必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巴菲特一直受這個內部評分卡的影響。

 

他說:“如果你知道為什麼要做你正在做的事,這就足夠了。”

 

 

四、理智投資,不情緒化

 

投資對於巴菲特來說就是純粹的數字遊戲,直到他遇見了查理·盟格,盟格轉變了他的投資態度。

 

盟格認為真正的價值在於公司本身,也就是以合適的價格買下優秀的公司而不是以便宜的價格買下合適的公司,這相當於進一步完善價值投資。

 

你不是在購買一項資產,你是在買一個名字,一個品牌,你在購買這裡的真正經營權。

 

而驗證這一理論最好的例子,就是巴菲特自己的公司伯克希爾·波克夏,伯克希爾原先是一家紡織公司。

 

當初巴菲特買下這家公司是個意外。

 

原先的公司管理層欺騙了巴菲特,先是問巴菲特多少價格可以對他持有的伯克希爾的股票發出邀約。

 

巴菲特實誠地說11.5美金,誰知公司管理層送來11.375美金。

巴菲特勃然大怒,覺得受了欺騙,於是他大量買入伯克希爾的股票,控股了這家公司,並換掉了管理層。

 

巴菲特後來回憶說這是愚蠢的行為,因為投資不能有情緒,如果你投資的時候情緒化,你就不太可能做好。

 

人對股票有情緒,股票可不會對人有情感。

 

然而,自從他接手伯克希爾之後,這家瀕臨破產的紡織廠,在他的精心運作之下,成為了世界著名的保險和多元化投資集團

 

在他入主伯克希爾的這53年,伯克希爾的股價由19美元上漲至30萬美元,是全球股價最高的公司。

 

 

五、堅持習慣,保持專注

 

巴菲特堅持54年如一日的每天開車五分鐘去上班,在路上買麥當勞早餐。

市場景氣的時候他就買3.17美金的,市場不好的時候就買2.61美金的。

儘管工作繁忙,他仍保持每天5小時的閱讀習慣,巴菲特曾說:“ 專注是我人格中最為強大的一部分。”

 

“如果我對什麼有興趣,我就會真正地感興趣;如果我對一個新主題感興趣,我就會想要進行有關的閱讀。我想要了解它,我想要見參與其中的人。

 

巴菲特不擅長烹飪,不懂得藝術,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臥室和起居室牆壁的顏色。

 

他對物理宇宙什麼的一竅不通,但是在自己所處的商業宇宙,他是這個世界裡最大的王!

 

專注真的是衡量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精力其實都很有限,但我們可以只專注於某一個領域,一生只為一件事。

 

當我們把它做到非常完美,做到極致時,其他的,都會有!

 

來源:網路

圖片:網路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pinterest 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