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知識


  • 網路精選美文 > 時事新聞

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

作者:網路精選   |   2020 / 05 / 12

文章來源:智股網價值知識   |   圖片來源:智股網

 

部分投資者不關心宏觀經濟,常對市場泡沫性視而不見,泡沫的不斷膨脹會引起金融動盪。天天和大家講理論、談技術大家也不勝其煩。今天嘗試換個角度,通過世界著名的金融危機,讓大家來了解一下無視泡沫的後果,今日向大家介紹--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

 

 

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

 

金融的發展,不僅推動社會的發展,也是現代社會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如果大家看過《貨幣戰爭》,就會知道世界是由金融之手所掌控,當然這種說法是否完全成立還有待考證,但不可否認,金融業已經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可以創造財富,也可以催生泡沫,而一個國家金融泡沫的破滅可以顛覆這個國家甚至世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

 

 

鬱金香危機爆發的過程

 

提起鬱金香,許多人立刻就會想到被譽為“鮮花之國”的荷蘭。的確,荷蘭人鍾愛鬱金香,將其奉為國花,並把它和風車、奶酪和木鞋一起,統稱為荷蘭的“四大國寶”。每到暮春時節,滿山遍野的鬱金香爭奇鬥艷,晶瑩修長的葉片,像裝滿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

 

然而大家卻未必知道,曾幾何時,鬱金香美麗的花朵,竟使無數荷蘭人為之瘋狂;一枚看起來與洋蔥頭別無二致的鬱金香球莖,竟然價值連城;甚至整個國家,都因鬱金香而陷入混亂之中,並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1593年,原產於小亞細亞的鬱金香傳入荷蘭。由於鬱金香被引種到歐洲的時間很短,數量非常有限,因此價格極其昂貴。一般少數富有的達官顯貴家裡都擺有鬱金香,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一塊豪華的鬱金香貼片、一次用鬱金香加以裝點的聚會、甚至奢侈地裝飾著鬱金香的窗框,都成為了一種昭示社會地位的手段。在當時,巴黎的時尚女子上街,如果能戴上一朵鬱金香作為裝飾,便會覺得身價倍增。另據記載,巴黎的一位富家小姐出嫁時,所有的嫁妝,竟然就是一枚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球莖。

 

相比之下,樸實、認真的荷蘭人肯定沒有巴黎人那麼時尚、浪漫,但別忘了,經過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的洗禮後,17世紀的荷蘭堪稱當時最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掌握著世界海上霸權,有“海上馬車夫”之稱。荷蘭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商船數量多達1.5萬艘,首都阿姆斯特丹也成為世界貿易和金融中心。

 

1608年,世界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證券交易所即誕生於此。荷蘭人無與倫比的冒險和開拓精神幫助他們取得了這些偉大的成就,但也許正是這種冒險精神,竟成了培育投機者的溫床。

 

由於當時荷蘭人的投機慾望是如此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的鼓吹之下,荷蘭人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開始表現出一種近乎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至於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人們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而那些花朵上帶有美麗的花瓣或條紋的稀有品種,更成為人們瘋狂追逐的目標。

 

從1634年開始,荷蘭百業荒廢,全國上下都開始為鬱金香瘋狂。與所有的投機泡沫一樣,參與的人們最初都實際賺到了錢。由於價錢節節上升,你只需低買高賣,買高賣更高。得了甜頭後,大家信心大增,傾家蕩產地把更多的錢投入鬱金香的買賣,希望賺取更多的金錢。原本旁觀的人看到掙錢這麼容易,也受不了誘惑,加入到瘋狂搶購的隊伍中來。貴族、市民、農民、工人、海員、馬車夫、清潔工甚至是女僕,大家搖身一變都成了種植鬱金香的行家。與此同時,歐洲各國的投機商也紛紛雲集荷蘭,參與這一投機狂潮。

 

為了方便交易,1636年,鬱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證券交易所上市。為給普通人投資機會,交易所甚至把單株鬱金香分割為細股,而且制定了一系列交易規範。荷蘭政府也不甘寂寞,頒布了鬱金香交易法,為鬱金香交易設立特別公證人,指定具有資質的交易所。

 

1635—1636年,荷蘭鬱金香合同價格的上漲幅度是5900%。1635年,一種叫Childer的鬱金香品種單株賣到了1615弗羅林(florins,荷蘭貨幣單位)。如果你想搞清楚這樣一筆錢在17世紀早期荷蘭的經濟中是什麼價值,你只需要知道4頭公牛(與一輛拖車等值),只要花480弗羅林,而1000磅(約454公斤)奶酪也只需120弗羅林。可是,鬱金香的價格還是繼續上漲,第二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當時的荷蘭全境只有兩株)以4600弗羅林的價格售出,除此以外,購買者還需要額外支付一輛嶄新的馬車、兩匹灰馬和一套完整的馬俱,當時足以換取阿姆斯特丹運河邊上的一棟豪宅。

 

在這股狂熱到達巔峰時,也就是1636至1637年的那個寒冬,荷蘭人創造了“期貨選擇權”。人們不僅買賣已收穫的鬱金香球莖,而且還提前買賣1637年將要收穫的球莖。交割前不需要付款,交割時只需交割證券市場差價,而且推出交易槓桿,允許買空,球莖的期貨市場就這樣誕生了。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看多”、“看空”、“期權”、 “期貨”等證券市場名詞基本都是那個時候由荷蘭人創造出來的。

 

球莖在實際進行貨物交割之前不需要實際支付貨款,這又進一步加劇了鬱金香的投機。由於剛剛形成的期貨市場沒有明確的規則,對買賣雙方都沒有什麼具體約束,使得商人們有可能在期貨市場上翻雲覆雨,買空賣空,這更使得已經被“吹”得很大的鬱金香泡沫,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沉浸在鬱金香狂熱中的人們誰也沒有意識到,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崩潰已經近在眼前了。

 

1637年2月4日,在此之前交易都非常順利。當天,突然有經紀人喊低報價,當天球莖價格暴跌。一周之內鬱金香跌落到農貿市場上洋蔥的價格,幾天內鬱金香的價格跌至最高位的0.005%。此時,荷蘭政府站了出來,聲明鬱金香球莖價格下跌毫無理由,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鬱金香暴漲,沒有理由;同樣,暴跌也不會有理由。沒有理性的市場,政府說話同樣不好使。在勸告無果的情況下,荷蘭政府開始耍無賴,1637年4月27日政府宣布:終止所有鬱金香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

 

鬱金香泡沫,在第一次政府救市行動中破滅了。儘管泡沫崩潰的日期被記錄得非常清楚,但誰也說不清到底為什麼有人開始喊低報價,或許這是所有泡沫的最終宿命。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如今又在為突然降臨的一貧如洗而仰天悲哭了。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的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裡的一切。

 

今天的經濟學家都把這次鬱金香狂熱視為“博傻理論”的最佳案例。雖然人們大都知道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早已遠離其正常的價值,但是他們寧願相信別人會比他們更“傻”,會心甘情願地付出更高的價錢。

 

“鬱金香泡沫”使荷蘭這個國家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不僅僅是參與投機的那部分蝕掉的本錢,而且打亂了荷蘭整個經濟結構。

 

經此一折騰,荷蘭原本引以為傲的造船業停頓了下來,讓位給花卉種植業。不造航船改種花的荷蘭,最終在17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輸給了英國。

 

更為重要的是,泡沫破滅也讓民眾看到了政府的貪婪。為了多收交易中的印花稅,荷蘭政府前期曾助推過“鬱金香泡沫”的興起,負債累累的民眾自此不再信任他們之前曾浴血保衛過的國家和政府,荷蘭就這樣喪失了走向強大的門票。

 

一個興盛中的國家有時看起來無往而不利,但向上的國運其實最經不起貪婪、妄念和私慾的反覆折騰。破滅的“鬱金香泡沫”警示著世人,有時,絆倒一個大國的,或許僅僅是一朵看上去很美的花兒。

 

 

鬱金香危機形成的原因

 

17世紀歐洲市場上對鬱金香的需求迅速上升,這是促成鬱金香泡沫的必要條件之一。可是,許多商品在一段時間內都出現過供不應求的現象,卻並沒有因此而出現泡沫經濟。鬱金香泡沫的形成必然有其特殊的理由。

 

⑴在短期內,即使鬱金香的價格上升,生產者也沒有辦法迅速增加供給。供給數量不能及時增加來滿足需求,這就為投機活動提供了空間-有實力的投機者可以通過大量囤積商品或者壟斷供應渠道的方式來減少供應,哄抬價格,賺取利潤。這是投機泡沫形成的第一個條件。

 

⑵貨幣的增加速度大大快於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人們除了進行消費和投資實業以外,還有大量的"閒錢"來從事投資活動-用現在流行的話就是"流動性過剩"。這是投機泡沫形成的第二個條件。

 

⑶金融市場的形成,為投機活動提供了資金支持和低成本的交易平台。這是投機形成的第三個條件。

 

 

荷蘭鬱金香危機是全球範圍內有記載的最早的金融危機,一種非珍稀植物球莖的價格被炒到天文數字,在現在的社會可能無法被想像。但是,17世紀的歐洲確確實實的發生過,並導致老牌帝國荷蘭的全線崩塌。

 

個人覺得,金融危機的發生在於市場對於標的價格的極端炒作,顛覆人們對於投資標的的傳統認知,而人性的貪婪促使人們前仆後繼的去參與到炒作之中,殊不知這種炒作的覆滅就在頃刻之間。

 

金融在現在的經濟體系中尤為重要,但是如果社會形成全民金融並專注某一標的的時候,危機就一定會來到,只是大家選擇視而不見。任何產品被附上金融屬性之後,就會被炒作,而持續性的炒作就會催生泡沫,最後的投資者終將被這種泡沫的破滅所掩蓋。這裡還要說明一下,有泡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意識不到泡沫,還在不斷的促使其膨脹。如同氣球,給其輸入氣體,就會膨脹起來,停止供氣就會慢慢消退,但如果不斷的輸送氣體,就會被撐破,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否在投資中意識到了這些呢?

 

 

來源:網路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pinterest 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