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知識


  • 網路精選美文 > 投資大師們

鬼才交易員麥克·貝特尼克:守住能力圈

作者:網路精選   |   2020 / 08 / 25

文章來源:智股網價值知識   |   圖片來源:智股網

 

大部分人的成長都來自痛苦的經歷,看到每一個成功投資大師的背後,都有失敗的經歷。從一個人,到一種策略,我們都需要了解其背後的弱點,以及完整的進化過程。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麥克·貝特尼克這本《從本能交易到紀律交易Big Mistakes: The Best Investors and Their Worst Investments》,希望這本書中部分內容能夠從另一個視角給我們帶來啟發。

 

 

在能力圈內做投資

 

有時候,即使你對於你所做的事情有很深刻的認識,想要在市場上賺到錢仍然會是一件具有挑戰的事情。舉例來說,即使是在某一領域的專家,抑或是某個行業的資深分析師,也常常難以在市場中區分出好公司和差公司。

隨著ETFs和ETNs市場的普及及迅速發展,不同種類的市場相較以往變得更觸手可及。但能夠去交易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去配置所有的大類資產(例如商品、貨幣、波動率、股票與債券)。輕易離開你的舒適圈有時候可能會讓你付出昂貴的代價。就像律師不會去做外科手術、會計師不會去畫設計圖是一個道理。同樣的,作為一個投資人,你需要去界定自己的能力圈並始終去堅守。

 

在這方面,股神巴菲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始終在自己的能力邊界內去做投資。在90年代末的科技泡沫中,他是為數不多從未參與其中的投資者。他從不怯於去承認自己對於半導體和互聯網行業的一無所知,所以即使當他公司的股票被減持一半,他仍堅於自己的內心,做著他認為正確的事情。另一方面,巴菲特在他了解的領域從未停止過投資。但相比起來更重要的可能是他從未嘗試去投資一家自己不懂的公司。而正因如此,他從不會為市場上那些嚴重的泡沫買單。

 

1999年7月,巴菲特在愛達荷州的太陽谷峰會上上台發言並對當時的投資市場潑了冷水。儘管他很少發表對於市場的看法,但有意思的並不在於他當時對於整體市場的闡述,而是當時台下的觀眾中坐著比爾蓋茲、安迪格魯夫等其他一些科技領域中已然成為百萬富翁的後起之秀。在他們看來,巴菲特不過是一個不懂變通的老人,只因吃不到葡萄就覺得葡萄酸。在之前的12個月,波克夏公司市值蒸發了12%,與此同時,作為一檔科技股佔比較高的指數,納斯達克100上升了74%。而其中部分個股的漲幅在那段期間的表現相對更好,思科上漲了110%,雅虎獲得350%的漲幅,高通則漲了408%。

90年代末期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是一段艱難的時期,互聯網的泡沫改變了當時市場的估值邏輯。具體來說,當時,玩具反斗城創造了150倍的營收並賺取了1.32億美元(近12個月),而eToys則虧損達到7300萬美元。儘管如此,eToys在IPO當日就上漲了325%,市值達到77億美元,作為實體經濟的零售商則僅僅獲得57億美元的估值。

 

而像可口可樂,吉利,華盛頓郵報這樣的股票(波克夏公司的持股)在當時隨著投資人拋棄價值股轉向成長股時跌到谷底,致使當時巴菲特的公司從最高點回落(1998年6月到2000年3月),市值蒸發了51%。在那段期間,巴菲特的財富縮水預計達到100億以上。那在這過程中他賣了多少波克夏?又買了多少思科呢?答案都是零。對於價值投資的堅定使得巴菲特始終不曾被科技股吸引,最終他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麥克·貝特尼克的滑鐵盧戰役

 

成功管理資金的一個關鍵要素是要學會去認清總會有段時期你所擅長的領域不被市場追捧或是組合的市場表現不盡人如意,而此時當你跳出能力圈尋找機遇時也往往最容易對你原本健康的組合帶來致命傷害。麥克.貝特尼克和他的投資者在1994年學會了這個深刻的教訓。

麥克.貝特尼克有著與生俱來的選股天份。市場上有許多關於少年投資者的事蹟,但貝特尼克從13歲就開始了自己的投資生涯。在他的成人禮上,他父親送給他費城迪克西水泥公司和哥倫比亞天然氣公司的股票。在他的自傳中,他談及到他是如何在13歲時開始對投資產生興趣,他的整個教育和職業生涯都專注於美國股市。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對資本市場的熱愛與日俱增。他每天對自己的組合回測數次,這種對於投資的瘋狂痴迷使得跟隨他的投資者也因此獲得了豐厚回報。

貝特尼克和喬治.索羅斯、朱利安.羅伯遜都稱得上避險基金的教父級人物。1967年7月10日,麥克.貝特尼克與法因、貝科斯茲一拍即合,三人共同籌資770萬美元成立了貝特尼克投資公司。他的基金在接下來的28年中年均收益達到24.5%(扣除20%管理費用和獎金)。換言之,如果從1967年開始向他的基金投入1萬美元,到1995年,就可以收回481萬美元的投資收益(按同一時期標普指數來算僅僅只有19萬美元的投資回報)。這一驚人的業績令人難以置信,畢竟有很多基金經理在從業生涯中無法使得投資人在起起伏伏的市場中始終堅定投資,獲取收益。

貝特尼克有次談及過一個早期就追隨於他的投資人,名叫理查德.庫珀,1967年左右和他一起開始工作。無論市場如何,庫珀始終堅定的跟隨著貝特尼克的投資,這份堅持最終也給他帶來了幸運。他從1967年50萬美元的初始投資額最終在公司關閉時獲得了超過1億美元的投資回報。

儘管他的業績穩定,貝特尼克是一個難以控制自己情緒的強勢交易鬼才。有次,他公司唯一一個低風險的組合中包含了一檔被錯誤定價的債券,貝特尼克得知後,當下嚴厲訓斥了投資經理。他回憶道:當時我難以控制自己的脾氣,從我辦公室傳出的訓斥聲創下了新的分貝高度,而當投資經理鼓足勇氣對我說了一句:我現在只想找個地洞鑽下去。我也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那我拭目以待。對於自己專橫霸道的脾氣,麥克雖然清楚但也不曾試圖做出改變。除此以外,他有時也表現的相當傲慢自大,尤其是當一切順風順水之時。

 

貝特尼克對於資本市場熱烈的激情使得他在從業的三十年中在幾乎任何市場環境中游刃有餘。在1971年5月,《財富》刊登了一篇文章名為“避險基金的艱難”,其中引用到SEC關於1960年末當資本市場的欣欣向榮嘎然而止時,避險基金慘烈表現的研究,其中闡述道一旦牛市開始走緩,許多對避險金甚至難以超越市場平均水平,文中還引用到1968年28只資產規模最大的避險基金(佔全市場比重82%)急劇下降近70%(相當於從1968年底到1970年9月底規模縮水達7.5億美元)。但在這其中,有一家基金獲得了正收益,不出意外的在SEC 1970年的榜單上穩居第一。它就是貝特尼克投資公司。

 

儘管貝特尼克有著令人驚豔的業績表現,和其他投資人一樣,他也有過痛苦的經歷。在1987年美股的暴跌中,基金慘遭重挫,而在1987年10月19日的早上他繼續大舉買入S&P指數期權試圖拯救基金,結果造成巨大損失。儘管當時貝特尼克聲稱他已預見了危機的來臨,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投資。索性最終在他的領導下,公司度過了危機。而接下來發生的可能會是投資者能從貝特尼克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在1990年中期,避險基金開始變得流行起來,投資者紛紛上門主動掏錢尋求投資。貝特尼克在自傳中這樣描述到:看起來每一個“成熟”的投資者都想要參與到避險基金來,可能因為避險基金對投資人資格有限制的緣故,它成了大家的追捧。我們公司開始被各種潛在投資者央求著來投資。而我每次去到公開場合,也總是會被那些投資者圍困住,求著要來投資。

由於錢來的很容易,貝特尼克在1993年成立了第四檔基金(也是第二檔離岸基金)—貝特尼克海外基金。這只基金規模為50億美元,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這都是一筆龐大的數額,即使考慮通貨膨脹因素,他如今管理的資金仍相當於公司初創時的200多倍。對於小市值股票而言,投資變得越來越困難。而此時,他做出了一個非常錯誤的決策,他開始學習索羅斯將視野轉向全球市場,進入了一個於他而言全新的領域。

 

貝特尼克在美股市場中習慣了短線操作,但這次新成立的基金規模阻礙了業績的提升。這促使他冒險進入了完全沒有經驗的領域。法國債券和通用電器股票就好比一部蘋果手機和一隻松鼠,完全無法相提並論,更不用說有任何相似可借鑑之處。貝特尼克的成功大多來自於他對交易市場的深入理解,而現在,他僅僅被新興市場潛在的機會所吸引,而對於其背後的商業環境及政治體系一無所知。他曾在回憶錄中寫道:不幸的是當時的我們對於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海外資本市場遠在貝特尼克的能力圈之外,但此時他正準備冒險前行。他採用互換的衍生工具對歐洲,澳洲及日本債務的走勢對賭,由於密集的各種貨幣交叉交易,基金每天的損益表都長達30多頁並難以準確計算。

 

關於自己的投資觸覺,貝特尼克極其自負,而最終他的投資人將為此買單。查理·盟格曾說如果你玩一個別人擅長而你不擅長的遊戲,那你注定是要輸的。貝特尼克就在玩這樣一個注定了敗局的遊戲。曾經,他的聲望隨著成功交易股票逐漸建立起來,與此同時和券商的關係也越來越好。這其中公司的規模也給他帶來一定的優勢。作為一名VIP客戶,當他需要快買快賣時,他總能找到合適的對手方。但在歐洲,貝特尼克並沒有和券商建立長期緊密的關係,所以當危機發生時,券商並不會第一時間告知。而恰逢當時一場危機正在醞釀。

盲目的自信使得他們越來越激進,貝特尼克在這些市場並不具備專業知識,但他卻誤以為憑藉自己對於美股市場的深厚功底可以在全球市場舉一反三,獲得成功。這一次,他翻船了。

 

1994年2月4日,麻煩來臨,美聯儲提高了短期利率0.25%。美國債券倒下了,但相比歐洲市場的損失只是小巫見大巫。在利率上升之後,僅僅在4天內,他便損失了8億美金。市場每反向變化1%,他便損失7百萬。

 

當把很多錢投在你完全不了解的地方會是一個虧錢的捷徑,但更致命的是,虧錢之後仍會對你留下長期的心理陰影。當貝特尼克決定離開能力圈的那一霎那其實已經注定了他的敗局。1994的這段經歷讓貝特尼克精疲力竭。他再也不能忽視那些感受,用他自己的話來說,1987年曾讓他心驚,但1994年的打擊卻是毀滅性的,它徹底侵蝕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貝特尼克和他的客戶(那些自始至終追隨於他的人)在1995年獲得了26%的年報酬,收復了前一年大部分的失地。此次反彈之後,貝特尼克突然決定在54歲“解甲歸田”。

1994年前,作為一名投資經理,麥克有著26年無可挑剔的從業經歷,給予投資人平均年化31%的回報率。而在1994年,貝特尼克基金表現糟糕,損失達到29%,很大程度上由於重壓的歐洲債券的暴跌。管理資金規模從年初的50億迅速縮水至21億。

儘管94年的負收益達到29%,在長達近30年的總體業績表現中,貝特尼克仍然在這個行業中遙遙領先。而對於其他人而言,想要建立長期成功的投資業績並不需要我們去刻意迎合市場,我們無法去控制市場給予我們的回報,但如果我們可以專注於自己的領域,避免犯下重大錯誤,那我們已經成功了一半。

 

在投資的路上,沿途風景中的誘惑從不會停止,你總能看到一些你希望自己能持有的不斷在上漲的標的,也總希望你並沒有買入你持股中不斷在下跌的品種。而在投資中的行為偏差常常讓我們看到投資者有時不僅跑輸市場還會跑輸了自己的投資標的。舉例來說,2008年美股下挫達近40%,美國長端國債上漲了26%。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在2009年3月到2016年八月,投資者在美國最大的S&P 500指數基金中真正賺到的錢比該指數基金實際的漲幅整整少了115%。

 

行為誤差是投資者在投資中面臨的一個很大威脅,而輕易離開自己的能力圈便是其中最常見的一個錯誤。其實能力圈的大小有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一直堅守其中。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並始終堅守其中將會在投資領域中起到重要的影響。

 

但這並不是說你要永遠待在自己的舒適區,畢竟,如果你不去擴展自己的能力,眼界,你將停滯不前。但當你要去在不熟悉的領域進行投資時,請三思,把你的初始投資盡可能降低,最大可能控制回撤,為將來的市場留下充足的彈藥。

 

 

最後

 

一個偉大投資者慘痛的投資教訓有時候教給我們的往往比成功更多,對於能力圈我們耳熟能詳,但真正有多少投資者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又有多少投資者能嚴格去堅守住自己的能力圈?巴菲特做到了,也許在旁人看來他錯過了互聯網最好的時代,但他只是遵守了自己的投資原則,不去賺不屬於自己領域的錢,最終他成功了。如今的市場變化莫測,你可以認為遍地都是賺錢的機會,但同時遍地也都是慘痛的教訓,清楚認識自己的能力邊界並去堅守也許會讓你錯失一夜暴富的機會,但卻會在你自己的投資道路上保你一生平安無慮。

 

 

 

 

來源:網路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pinterest 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