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知識


  • 網路精選美文 > 人生、成長與生活

阻礙你成功的是你的性格,這三種性格難成大器

作者:網路精選   |   2020 / 09 / 18

文章來源:智股網價值知識   |   圖片來源:智股網

 

你相信命運嗎?

 

你認為阻礙你成功的是什麼呢?是家庭條件?是認知水平?還是努力程度,人脈尚淺?

 

其實我們認為的這些都是外部因素,都是我們看的見的,既然看的見又怎麼會

克服不了呢。看得見的困難不是困難,看不見的才是真的難。

 

看不見的就是我們的性格,性格很奇怪,因為它不會讓你覺得它不好,但在你做決定的時候又會出來干擾你,你以為是你自己在做決定,卻不知性格一直在干擾著你。

 

一個人的努力程度決定了下限,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上限。

 

 

一、沒有目標

 

做人第一件事就是立志,也就是使自己振作起來,抖擻精神,給自己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很多人並不是智力不如人,意志不如人,條件不如人,然而很多年過去之後,他卻不如人,這主要是因為沒有確立遠大的志向!

 

人無志向,柔弱無剛。

 

當你沒有立志,就沒有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沒有方向,就只能原地踏步。就猶如在大海中漂浮的船,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就只能隨風飄搖,到不了彼岸。

 

曾國藩曾說:我天天過著很安逸,也很放縱的生活,於是人也就一天天的頹廢下來。正如那些草木,誌之不立,本之拔矣。

 

諸葛亮講“志當存高遠”,王夫之講“傳家一卷書,唯在汝立志”,王陽明講“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

 

如果你沒有立志,那你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就好像你只是在以自己為圓心,不停的畫圓,即使你很努力,也跑不出這個圓。

 

 

立志有助於我們安排工作和生活秩序,不至於你的生活每天都是亂糟糟,做著這個想那個,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導致你無法靜下心去做一件事。立志立下一個方向,剩下的就是由一個一個小的目標去組成,而這些小目標就會幫助我們集中精力,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向大目標邁進一步,最終會成功。

 

而那些不成功的人,他們很少會立下一個大志向,然後分成一個個小目標,這就導致他們無法對自己取得的進展進行評估,無法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不是有用的。

 

不立志的人大多數不明白自我評估的重要性,或者說沒有辦法去評估自己的進步,又怎麼會成功呢。無法自我評估又導致這些人心裡沒有底氣,既不想放棄,又不知怎麼努力,心裡一直很焦急也很失落,惶惶不可終日。

 

曾國藩曾在日記中寫道:我常常憂心忡忡,不能自持,若有所失。我想著大概是志向不能樹立時,人就容易放鬆潦倒,所以心中沒有一定的努力的方向。沒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寧靜,不能寧靜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在於沒有樹立志向。志向沒樹立,見識又短淺,想求得心靈的安定,就不那麼容易得到了。

 

這段話深刻的表達了很多人所擁有的心裡困惑,為什麼會憂心忡忡,為什麼若有所失,為什麼不能心安。根本在於沒立志,沒有立志,導致你知道自己應該努力,卻不知道該怎麼努力,你知道自己欠缺很多,卻不知道該學習什麼。你內心很煎熬,因為你知道眼前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的,但就是不知道該做什麼。

 

不立志就會讓你放縱自己,反正也不知道該幹什麼,還不如做點讓自己輕鬆愉快的事,看電視劇,刷小視頻等等沒有提高自己能力的東西,滿足自己的心裡,但是過後的失落感是不是更重呢?

 

有人說,失敗是因為不自律,不嚴格要求自己,沒有好的習慣等等,但其實,這些問題的根源還是不立志。你不知道你自己想要什麼,你自律能幹什麼,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嚴格要求自己又能做什麼。

成功的尺度不是你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做出了多少成果。

所以即使你每天都很忙碌,做著大量的工作,但是你卻幾年幾十年的原地踏步,沒有進步,又有什麼用呢。

 

富蘭克林曾說:我總認為一個能力很一般的人,如果有個好計劃,也會大有作為。

 

 

二、喜歡給自己找借口

 

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不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到借口。

喜歡給自己找借口的人,總是想的很多,做的很少。

他們很聰明,完全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但就是不去做,因為他們害怕困難,害怕自己做不到,所以他們就給自己找很多借口,找外部原因,比如沒時間,路太遠,公司不好,老闆不好等等,這樣就不用面對困難了,因為困難被借口解決了。

 

生活中就是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習慣於向外部尋找原因,一旦遇到什麼問題或者很難解決的困境,第一反應就是跟我沒關係,不是我的問題。永遠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不去想自己應該承擔什麼,而是百般掩飾。

 

就像現在,當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想到的就會是:這是天生的,這就是我的性格,我能怎麼辦。或者這都是童年的時候給我造成的性格,都是父母不好等等借口。如果真的是,那你已經病入膏肓了。

 

說到底,喜歡給自己找借口的人就是不願意面對困難,喜歡舒適。會有人覺得可能只是沒有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找到以後肯定就會很努力,很堅持。

 

不可能的,如果習慣為自己找借口,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種思維。一種只要覺得困難的事情就會退縮,退回到自己的舒適區,安慰自己,不是自己的原因。

 

我有個朋友在徵文比賽中得了獎,就表示自己找到興趣了,想在這方面發展。於是就決心開始寫作,報了寫作班,買了很多寫作的書。

一個月以後,問他的時候,他說:寫作課的老師說要每天寫1000字的東西,每天都要交,可我最近工作這麼忙,哪有時間天天寫,更別說這麼多字了。

事實上呢,每天刷手機的時間也夠寫1000字了。

 

三個月以後,再問他學的怎麼樣的時候,他說:起步時間太晚了,進度跟不上。工作那麼忙,沒時間寫。教室離得也遠,老師程度也不怎樣等等......

說了那麼多理由,那你工作的時候怎麼有時間玩手機呢,那教室離得遠你早點出發阿,怎麼還在家睡懶覺呢。

 

所以說想做的事情總有時間和機會,什麼是想做的事,就是沒有困難,只有舒適,比如睡懶覺,玩手遊,刷手機。不想做的是什麼,就是對自己會有提高的事情。其實,喜歡給自己找借口的人找不到興趣,因為還沒開始迎接困難,就退回到自己的舒適區了。

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會勝利嗎?

 

王爾德說,你一旦為自己找到一個錯誤地借口,你不久就會再為自己找到一百個借口。

 

找借口一旦養成一種習慣,就會成為你的潛意識思維。

無論做什麼事,你都能為自己找到最好的理由,即使這些理由有些可笑,可你自己就是相信。

總是說找個最佳時機,重新開始。從下個週開始,徹底改變。等我忙完這一陣,我肯定去做。

事實上,哪有什麼最佳時機,哪有那麼多下個週,殊不知時不待我,稍縱即逝。

 

喜歡找借口的人很有想像力,他們有很多美好的想法,也滿懷期待的準備開始,可總會出現各種不期而至的意外,也會有各種不期而至的借口。

 

後來我理解了,這其實是一種本能反應。我們遭遇挫折時,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觸發心理防禦機制,為了保護自己的內心和情緒,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包括逃避機制和自騙機制。就是當你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感受到壓力或者煩惱的時候,大腦會自動通過逃避和自騙來安慰你,使你的心理壓力恢復穩定。

心理防禦機制,只是為了緩解你當下的心理壓力及情緒釋放,保證身心健康,而不是解決問題,問題依舊出現在面前。

所以,喜歡為自己找借口的人是被自己的本能所欺騙的,而他們又享受這種安慰,結果就是一事無成。

 

他們寧願困在原地哀嘆自己的不幸,他們寧可站在原地為自己想到各種各樣的理由,他們寧可最終一事無成,悔恨終生,也不願意踏出騙局,踏出舒適圈。

那些成功的人,誰沒有強大的執行力,想到了就去做,做了就堅持做下去,因為成功才是最完美的借口,而失敗不需要理由。

 

洛克菲勒說,我鄙視那些善找借口的人,因為那是懦弱者的行為;我也同情那些善找借口的人,因為借口是製造失敗的病源。

 

喜歡找借口就等於失敗,人這一生最怕的一句話就是:我本可以。

 

 

三、不懂得拒絕

 

不懂得拒絕他人,對於別人的請求總是有求必應,生怕自己的回絕會傷害了彼此的和氣,反而最後卻發現小心翼翼的維持著關係,卻沒有朋友,小心翼翼的保護著彼此的和氣,卻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敵人。

 

而這就是因為你不懂得拒絕,出於正當理由的拒絕,為什麼要唯唯諾諾。當你不懂得拒絕,來者不拒的時候就已經被人低看了一眼。

 

因為這樣的人就是普通廉價,不受重視的。你是個好求的人,所以反正提什麼你也會答應,那你就沒什麼價值,當一個人沒有了價值的時候,別人怎麼會重視呢。

 

不懂得拒絕的結果就是一文不值。

 

我請你幫我辦事,第一次的時候我感謝你,第十次的時候就是應該的,當第十一次你拒絕的時候,你就多了個敵人。

 

這就是本能,人對於輕易得到的東西永遠不會珍惜,只會去追逐那些得不到的。

 

一般不懂得拒絕的人多是“討好型”人格,有三種:

1、自信不足,常常附和他人,渴望通過迎合別人來提升存在感。

2、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在與人交往中以扮演“從者”為主,是弱勢的一方

3、內心敏感,會因為對方的一句話而高興或者失落好幾天。

 

說到這裡,又想提起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被廣為傳頌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了謙讓的美德。可我想知道,那孔融心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呢。小的時候你因為將大的梨給別人吃,被表揚,上學後你因為將糖果分給同桌,被表揚,那長大後你也很難拒絕別人分享你的東西。

 

從小樹立的價值觀就告訴你:要互相幫助,要一團和氣,要學會禮讓他人。也就導致長大後不希望因為拒絕他人,而產生矛盾。

 

“討好型”人格的人是和平的使者,他們不自信卻渴望和諧,就會使得自己在與人交往時,自然而然的放低自己,尋求別人的關注。而這種人格更是天生難以拒絕他人,內心敏感,對別人的看法非常在意,不希望聽到別人說他的不好,所以寧可委屈自己,也不會拒絕別人,以免降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說到朋友,朋友就是講求平等關係,不平等的關係是上下屬關係,階級關係,所以當不懂得拒絕的人交朋友時,總是扮演“從者”,是弱勢的一方,這不是朋友,是跟班,而且是那種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誰會重視你?

 

不懂得拒絕的人永遠在忙於別人的事情,而將自己的事情往後放,總導致自己的事情沒時間去做,後果卻都是自己一個人承擔。

這不是擔當,而是軟弱!

 

我相信那些不懂得拒絕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沒有被尊重,誰會去在乎一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人呢。

 

“不要害怕拒絕別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因為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之中。” --三毛

 

 

結語

 

以上三種性格的人都難成大器,沒有目標,沒有行動力,沒有主見,怎麼會在這複雜的社會上走下去。

 

雖然性格我們看不到,但其實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但是與生俱來的或者從小樹立的價值觀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這是個很痛苦也很艱難的選擇,更需要超強的耐心和行動力配合,才能成功,成功之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天空。

 

為什麼一定要改變?不僅僅是為了成器,為了成功,也是為了個人的心理健康,為了個人生活的更好。不立志的人總是心中不安寧,喜歡找借口的人心中總是易失落,不懂得拒絕的人心中總是很累。

 

所以,改變性格,從拒絕軟弱開始。

 

 

 

 

來源:網路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pinterest 分享到新浪微博